首页 生活常识

“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智利,智利在哪个洲?

482人浏览   2024-02-22 14:21:04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濒太平洋,北接秘鲁,东以安第斯山脉为界与玻利维亚、阿根廷相邻,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海岸线总长约10000千米。南北长4 352千米,东西最宽处为362.3千米,最窄处为96.8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一、自然地理

全国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境内有很多火山,地震频繁。有各类火山2000多座,其中活火山50多座。著名火山有图蓬加托山等。全国地形从东向西大体可分为3条南北平行的纵列带:东侧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岸山脉;中央安第斯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陷落谷地。全国有河流约30条,都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太平洋。主要有洛阿河、比奥比奥河和迈波河等。卡雷拉将军湖为第一大湖, 面积1 040平方千米。

智利地跨热带和温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从北到南可明显地分为3个气候区:南纬30°以北,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极端干燥,常年无雨。南纬30^至南纬37"之间,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燥,春秋两季候温和。 年降水量为50~1 00毫米,5~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南纬37"以南,温带海洋性气候,越向南雨量越多、风越大、气温越低。

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以盛产铜闻名于世,素称“铜矿之国”。已探明铜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储藏量的1/3。铜产量和出口量也均为世界第一。其他矿产还有铁、钼、铝、锌、硝石、金、银、煤、石油、天然气等。智利还是世界唯一天然硝石出产国; 铁蕴藏量约12亿吨,矿石品位高,含铁量60%~70%。盛产温带林木,木质优良,是南美洲第-大林木产品出口国。

二、社会经济

智利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2018 国内生产总值为2 987.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 280美元。粮食不能自给。出口葡萄、苹果、梨、李子、柠檬、猕猴桃等。葡萄种植在水果业中占重要地位,已步入世界主要葡萄生产国行列。渔业发展较快,是南美洲第一- 、世界第五的渔业大国。鲑鱼养殖居世界首位,是继挪威后世界第二个人工养殖鲑鱼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为22%,木材和林产品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命脉。全国主要有丘基卡马塔、萨尔瓦多、埃尔特尼恩特、安第纳四大铜矿。丘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位于北部沙漠地区;埃尔特尼恩特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铜矿,位于中部地区。智利主要名胜有复活节岛,圣地亚哥市及其著名风景区圣卢西亚山和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托洛洛山天文台等。

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也是最大城市。地处智利中部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脉之间的马波乔河谷地。城市保存有殖民时期的总督府、教堂等古建筑,有“南美罗马”之称。

市中心的圣卢西亚山和东北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有古炮台、动物园、圣母像等名胜,是著名的游览地。

三:如何成为“世界上最狭长国家”的?

智利北起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南抵火地岛,地跨39个纬度,南北跨度可达4270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的版图既离不开地理因素,也离不开历史因素。

1778年,西班牙单独设立了智利都督区。受地形的影响,智利都督区已经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地理特征,但当时的南北跨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这就是智利的国家原型。

1810年9月,智利人民罢免了西班牙驻智利都督,智利独立战争爆发。

独立战争初期,西班牙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打败了智利军队,智利独立进程受到重创。但最初的失败没有打击他们的信心,在圣马丁和奥希金斯的带领下,他们重创了反扑的西班牙军队。

智利独立领导人奥希金斯

1818年,智利宣布建立共和国。与其他美洲国家不同,智利的独立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智利的国土只有今天的一半长,仅仅分布在安第斯山以西的狭窄沿海地带。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即便是利用现代军事装备都难以逾越,更不用说在当时。越过了安第斯山,山脉以东则大部分是阿根廷的地盘,当时智利的实力是无法与阿根廷抗衡的。


为了争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智利只能选择“向北”和“向南”两个方向开拓疆域。

经过“鸟粪战争”后,秘鲁和智利签订《安孔条约》,将南部的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又把沙漠最北部阿里卡、塔克纳的管辖权交给智利。最终,秘鲁只收回了北部的塔克纳地区,而阿里卡地区划给智利。

玻利维亚的命运则更惨,他们把所有太平洋沿岸地区割让给智利。从此,玻利维亚从一个沿海国家摇身一变,成为内陆国家。


夺取了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领土,意味着智利完成了向北扩张的一步,也把自己的领土往北延伸到了阿塔卡马地区。独立之初的智利南北跨度只有2000公里左右,夺取北部地区之后,国土向北延伸了近1000公里。(图示中除南方两区的部分)


在向北扩张的同时,智利也开始了“向西”和“向南”的步伐。向西,智利把目标放在了太平洋上的孤岛——复活节岛。由于复活节岛面积狭小、远离大陆,而且缺乏列强们感兴趣的资源,列强对这座小岛并不感兴趣。加上复活节岛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智利利用这个契机,不费吹灰之力将“无主之地”复活节岛据为已有。

复活节岛只是智利扩张领土的一道开胃菜,它们把扩张的目标主要放在了南部。

与复活节岛类似,南部也属于“无主之地”。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马普切人就生活在比奥比奥河以南的谷地。这里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低,不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西班牙在多次进攻未果的情况下,放弃了比奥比奥河以南的地区。

1818年,脱离西班牙独立的智利,也迫不及待地希望把奥比奥河以南的地区纳入自己的领土。与宗主国西班牙相比,智利采取了鼓励移民的方式,不断增加智利人的比重。智利人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蚕食着马普切人的土地。

与西班牙相比,智利对取得这片土地的愿望更加强烈。智利在此迁入移民之后,就把军队开到了这里。

纵使再善战,马普切人也难以抵抗智利军队的攻势。智利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吞并了马普切人的土地,把国土又向南延伸了1000多公里(比奥比奥和阿劳卡尼亚两个大区)。


阿根廷对智利国土形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根廷和智利国土争夺的第一次交锋在19世纪中叶。起初,智利希望将安第斯山脉东麓的巴塔哥尼亚占据。这样智利就可以成为一个同时占有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家。

但是,智利向东部扩张却隔着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同样脱离西班牙独立的阿根廷也对巴塔哥尼亚觊觎已久。1870年以后,阿根廷捷足先登,将巴塔哥尼亚高原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与阿根廷这个南美大国相比,智利的兵力并不占上风,又面临着严峻的军备补给问题。因此,智利放弃了巴塔哥尼亚高原。

放弃巴塔哥尼亚高原,智利开始沿着安第斯山西麓一路南下,获取大片土地。同时,阿根廷也开始“向南”。

当安第斯山以东和以西的领土被两国瓜分完毕后,双方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大陆的尽头—火地岛。火地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该岛纬度高,气温低,早期欧洲殖民者都没有注意到这里。

1880年在火地岛上发现了金矿,刺激了阿根廷和智利独占火地岛的野心,两国曾经多次擦枪走火。但由于智利忙于太平洋战争,一旦阿根廷与玻秘联军联合,将会导致智利腹背受敌。

出于稳住阿根廷的需要,智利于1881年同阿根廷签订条约,火地岛主岛东部三分之二的地区划给阿根廷,西部三分之一的地区划给智利。

但两国就火地岛周边岛屿的归属依然没有解决,尤其在比格尔海峡的归属问题上,智利和阿根廷更是互不相让。

20世纪80年,为了解决近百年的争端,两国就比格尔海峡和周边岛屿的归属达成协议,两国在南部的边境划分完毕。

与阿根廷达成协议之后,智利南北狭长的格局基本形成。


南北狭长,地跨多个纬度的地理特征,使得智利拥有热带沙漠、地中海、温带海洋性、和温带大陆性等多个气候类型。智利利用多种自然带的优势,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智利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岸强大的秘鲁寒流把海底的大量营养物质带到海面,智利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港口运输和海洋养殖业。

国土狭长带来的优势,让智利经济多点开花。在南美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智利成为了最健康的经济体之一。如今,智利人均GDP高于南美的传统强国阿根廷和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