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人浏览 2024-02-20 10:43:59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御寒过冬的?寒冬来临开始渐渐失去了出门的勇气,御冬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首要考虑的一大问题,不过现代人对于御寒保暖已经有了各种应对办法,屋里有暖气、空调,出门有棉衣羽绒服,以及各种各样的取暖神器,要多暖和有多暖和,那么在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古代,人们没有空调、暖气和羽绒服,他们是怎么御寒过冬的呢?他们有什么取暖神器吗?
古人御寒保暖首先是从穿着开始的,在古代最常见的冬服就是裘,在普通的富贵人家里各式各样的貂裘几乎是寒冬必备的衣物,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一般穿的都是轻便又保暖用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而普通老百姓取暖则是选择用鹿、羊、狗制作的裘衣,另外一般人家也用丝麻作为被褥、冬衣的原料,再穷一点的人家冬天只能穿“布衣”或“毛褐”,毛褐是用兽毛纤维纺织而成的,不过材质较为粗厚穿在身上浑身难受,并且御寒效果也不如裘皮,还有一些最穷的人就只能穿麻絮缊袍、芦花絮衣,保暖性不是很好的衣物御寒,甚至无衣无褐用草覆盖身子御寒保暖。
除了靠服装方面保暖以外,像我们日常佩戴御寒的帽子手套也是古人必备的御寒装备,不过在制作材质上也有所不同,普通百姓家大多都是采用棉花、絮绒,有钱的富贵人家则是用皮草制作。
除此之外古人讲究饮食进补,因此饮食在古人御寒取暖上也起到重要作用,现在我们能想起很多冬天的时令吃食,比如饺子、羊肉等,但是在古代过冬缺乏新鲜蔬菜古人会提前储存一些过冬的食物,而且古人很早就开始了腌制蔬菜,在先秦时期周王室甚至还有专门从事腌制食品的女工和宦官,到了明清时期,作为冬季吃货们的最爱,一些富贵人家和皇宫之中更是少不了火锅的存在,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是个超级“火锅控”,一年吃火锅的次数竟达200多次,在入冬之后更是顿顿离不开火锅。
而在《红楼梦》里对于古人如何过冬也记载得很详细,在贾府的冬季家宴上送上的第一道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这道菜是冬季补气精品,但是因为热性较大一般不适合年轻人食用,所以贾府的少爷小姐们则围炉烤鹿肉,因为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的功效,也是大户人家冬季驱寒进补的食物,另外还有羊肉鸭肉等,在冬季里适当地吃些肉食有利于帮助驱寒暖胃,不过只有达官贵族才会进补这些高热量的肉食,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能选择红枣山药枸杞等杂粮用来冬季饮食进补,除此之外寒冬大雪也是饮酒的绝佳时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在很多古人的文字里都能看见大雪与美酒的同时出境,用热酒搭配食物也是古人的驱寒方式之一。
那么在寒冷的冬天古人怎么取暖呢?他们有什么取暖神器吗?在古代最常用的取暖方式就是火盆或者火炉,上到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这是最经济也是最直接的取暖方式,另外一种火炕就相当于暖气,用砖砌成炕里面是炕洞然后用大灶台烧火,烟在炕洞里蔓延热量慢慢渗透到炕面上,坐在炕上热乎乎的非常舒服,在皇宫中取暖的方式就更绝了,皇宫的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在明清时期的皇宫中有了“暖阁”,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在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帝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这效果简直堪比中央空调。
另外古人御寒还有一些小物件,像可以随身携带的“手炉”,在手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然后再炉外加罩就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不过因为烧炭的成本较高,所以普通人家一般常用的是“汤婆子”,是一种用金属材质打造的圆壶状,在里面灌的热水然后用毯子被子包好,用法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热水袋。
古代的技术水平虽然不比现代,但是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实践总能找到很多御寒过冬的取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