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百科

致敬灵魂的歌者——海伦凯勒生平介绍

730人浏览   2024-05-19 23:48:29

每一个想获得真正的知识的人都必须独自攀登困难之山,既然没有达到顶峰的坦途,我就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曲折前行。——海伦凯勒

1880 年 6 月 27 日,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名叫土斯坎比亚的小城里,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在生命最初的 19 个月里,她和其他健康宝宝一样,过着甜蜜幸福的日子,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悄无声息地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无情地把她抛入沉寂的黑暗之中。

清晰的死寂令人痛苦、感到绝望,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得常让海伦大发脾气直到精疲力尽,这种无休止的折磨持续了 5 年,直到老师安 · 沙利文的到来,贫瘠的土地开始展露爱的萌芽。在沙利文小姐充满耐心、温柔的陪伴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海伦逐渐学会了识字、阅读和创作,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

作为一名盲聋人,海伦取得的成就甚至令大多数视听正常的人自惭形秽。她不仅学会了母语(英语),还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与同龄正常女孩的同台竞技中,海伦克服万难,最后成功进入哈佛大学。她一生坚持学习和奋斗,最终成为出色的作家。

比起这些肉眼可见的成就,海伦更有超越常人的有趣的灵魂。她从不放弃对爱和美的探索,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未失去信心;不断挑战自己,接触新鲜事物;在世俗成就面前也不迷失自我,矢志不渝为真理和理想奋争。

海伦用她自己的人生故事勉励世人:纵使生活无意间为我们制造了百般困难,但人类始终没有丧失直击长空的奋斗精神。

年轻时的海伦凯勒

我读的是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原书分为三部分:《我的人生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一些海伦写的信。书名取自第二部分,而实际上这部分占全书不过一小部分,十来页的篇幅,第一部分海伦的自述才是主体,但二百来页的它名气不高,故而丧失了作为书名的殊荣。但第一部分记载着海伦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所以我认为这是全书最有意思、给人哲思、激励人心的地方。

感受千头万绪,我就从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时讲起。某天生病想找书看的时候,目光扫过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封面的海伦眼光微微下斜,安静无言,却使我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感。怀着对这种力量的来源的好奇,我开始翻阅它。

6 岁零 9 个月前的海伦是不幸的海伦,疾病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觉,使她成了一个盲聋人,在黑暗中找不到自己的同类,无声地欢笑和哭泣。1887 年 3 月份,沙利文小姐来到了海伦的身边,“我被那个来为我揭示一切事物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来给我以爱的人——抱了起来,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在沙利文小姐不厌其烦的耐心教导下,海伦开始 “睁眼” 看世界,甚至学会了说话和写作。

当海伦 “说” 出了 “水” 这个字的时候,我想象海伦的母亲把小海伦抱在怀里,我的泪水不自觉地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后来我看了一部名称就叫《海伦 · 凯勒》的电影,虽然结局已知、虽然没有字幕,但是在电影将要结束时、当海伦明白 “水” 的意义的时候,我又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

《海伦 · 凯勒》电影剧照

当我最后合上书本、看着海伦从一个怨天尤人的小不幸,成长为一位出色作家的大幸运,激烈的反差就如乐章中的高低音般,在我心里奏响了一曲生命赞歌,久久意难平。

一个只能靠触觉、味觉、嗅觉认识世界的盲聋人,一个白天就像黑夜、热闹与静谧无异的世界。如果我们说这是一位病人生活在她残缺的世界里,大概没有人会表示异议,但海伦偏不接受这命运的不公,或者说,她不以为这是不公,她依然歌颂上帝、感恩他 “不慷慨” 的赐予,用自己的所能活出 “正常人” 的样子,结果是比大多数 “正常人” 活得更精彩。

当躺在病床上,眺望窗外的风景——红漆木桥横跨两岸,桥下流水潺潺,桥面上人来人往、有说有笑——我想我明白了海伦誓要和同龄女孩同时考哈佛的决心。比不幸的遭遇更加不幸的是,不幸的人儿只看见不幸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