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人浏览 2024-01-30 22:25:44
公元613年的某天,繁荣的长安城里举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唐国公家的二公子迎娶长孙家的幼女。
喧天的锣鼓喜气洋洋,冲天的炮竹绚烂璀璨,一方富丽堂皇的轿舆,载着一个女子对婚姻爱情的美好向往,走进了一段新的生活。
只是,谁也不曾料到,那如意秤杆挑起的不仅是世人艳羡的婚姻,更是一段帝国的传奇。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25岁为后,36岁逝世,她陪伴李世民从普通人到将帅,从王府到天下,于隋唐风云之际给后人留下一段恢弘壮阔的历史。
江山如画,美人多娇。对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知己,是灵魂伴侣。
因为政治权力等因素,从古至今,帝后之间都难得有真正的感情。
但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却是帝王夫妻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携手挥就了一段缱绻情深的帝后佳话。
有凤来仪,喜结良缘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长孙家族在当时算是皇族宗室,历代以来,能人辈出,史书记载其“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文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军事外交方面颇有建树,打起仗来那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曾有一箭双雕的美誉,威震突厥。
长孙皇后作为家中幼女,自小备受宠爱,通晓诗书,知书达礼,与此同时,家人对她的婚事也很上心。
早在长孙皇后幼年时,就由长辈做主,和当时还是唐国公的李渊家里定下姻亲,可惜,定下婚约没多久,长孙皇后的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年仅8岁的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逐出家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投奔舅舅家,幸运的是,舅舅高士廉对这一对苦命的兄妹悉心照料,尽心养育。
年少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相交甚厚,高士廉见李世民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又知晓长孙皇后幼年时的婚约,便一心促成此事。
于是,长孙皇后13岁那年,和16岁的李世民喜结良缘。
俩人的结合,既门当户对,又符合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更难得的是,在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了值得相伴相守交付一生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婚后,长孙皇后归省,有人在她的房门外看到一匹大马,高达两丈,舅父高士廉请人占卜,占卜之人说:
“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
天降异象,未卜先知,长孙皇后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相濡以沫,缱绻情深
西方有句谚语:甜蜜的生活不只是在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这句话形容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婚姻,再合适不过了。
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染病身故,同年,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被贬职流放,俩人在情感上都受到了打击,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在逆境中,相互安慰,彼此激励,两颗心越靠越近。
在此后23年的陪伴中,他们就这样相濡以沫,在生活的险滩暗礁中给了彼此最有力的扶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起兵后,李世民随着父亲征战,长孙皇后就打理好后方,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天下并未完全归顺,已是秦王的李世民奉父之名,征讨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窦建德和王世充等人,三战灭四国,威望和势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然而功高不赏,震主身威。
李世民的巨大功劳很快就引起了哥哥李建成的猜忌,于是,前朝和后宫经常有人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长孙皇后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责任。
她常常出入宫中,尽心侍奉公公李渊,还有意笼络后宫嫔妃,缓和李世民和宫中的矛盾,弥补李世民和父亲之间的罅隙。
史书记载“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以存内助”, 在长孙皇后的运筹操作下,李渊没有听信谗言处罚李世民,这为后来李世民绝地反击赢得了时间。
除了宫中,在前朝,也有长孙皇后的身影,李世民在长安设立文学馆,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十八学士中的佼佼者。
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爱好读书,时常参与,对秦王府的班底很熟悉。临终之时一再嘱咐唐太宗摒弃前嫌,重用房玄龄。
在后来尽人皆知的玄武门事变中,长孙皇后的身影更加清晰了。新旧唐书都曾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长孙皇后冲到前线,亲自慰勉将士,振奋军心,和李世民并肩作战。
从李世民18岁跟着父亲起兵开始,19岁封秦王,20岁到24岁征战四方,28岁登基,这一路走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处处都能看到长孙皇后的身影。她一直站在唐太宗身后默默地支持他,协助他。
李世民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长孙皇后衣不解带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甚至准备好毒药,李世民“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这种饱经患难,同生共死的感情,不同于爱情,甚至超越了亲情,但可以在心的最深处,生根发芽,成长为彼此的一部分。
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李世民登基十三天后,就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做了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堪称一代英主。而长孙皇后在成为一国之母后,克己内敛,深明大义,为天下女子做表率,堪称千古第一贤后。
唐太宗忙于前朝事务,长孙皇后就致力于打理好后宫。
她从不争风吃醋,视后宫妃嫔为姐妹。妃嫔生病,她亲自去探望,并送上名贵药材,还主动抚养去世妃嫔的子女,视如己出。
在她的管理下,唐太宗的后宫一片祥和,风平浪静。
唐太宗非常信任长孙皇后,一些军国大事,有时会征求她的意见,但长孙皇后恪守自己皇后的本分,从不妄加评论。
她说:“牝鸡司晨,只有家中遇到穷途末路时才会如此。现在我大唐蒸蒸日上,怎么可以出现这种事呢?”
长孙皇后从不参政,但她会以合适的方式,规劝唐太宗。性格耿直的魏征经常犯颜直谏,让唐太宗很难堪,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怒不可遏地对长孙皇后说:
“我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明情况后,换上隆重庄严的朝服,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她说:
“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并把魏征比作自己正衣冠的镜子,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长孙皇后最被人称道的是,作为后宫最有权势的女人,她从不重用提拔娘家人。熟读史书的她,深知外戚专权的危害。
唐太宗想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无忌凭借自己的功勋完全可以胜任,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汉之吕、霍,可以为诫。”
在反复劝说唐太宗无效后,她转而私下劝说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最后,唐太宗无奈,只好封长孙无忌虚职。因为长孙皇后这样贤明,太宗一朝,整个官场风清气正。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一直劝说唐太宗施行仁政,太宗心爱的马死了,迁怒于养马人,长孙皇后讲了齐景公因鸟杀人的故事,唐太宗自然会意,赦免了养马人。
可以说,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往情深,除了俩人风雨同舟的经历外,更得益于长孙皇后高明的处世智慧。
事业上,她有高于一般女子的远见卓识,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
生活中,她如同一朵温柔的解语花,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总能以恰当的方式熄灭唐太宗心中的怒火。
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交相辉映,流芳百世。
情深不寿,香魂消散
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
皇太子请求大赦天下为母后祈福,唐太宗立马答应了,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大赦是国家大事,她认为不该因为她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病情加重后,李世民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又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长孙皇后祈福。
怎奈,天不遂人愿,长孙皇后还是没能抵抗病魔,年仅36岁,便香消玉殒了。
长孙皇后生前一向节俭,《旧唐书·后妃传》中就曾记载,长孙皇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她对于自己穿戴的服装首饰、使用的车马器具只要求够用就行了。
弥留之际,她留下遗言,后事一切从简,只要因山而葬,不建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即可。
但这一次,唐太宗没有遵照她的意思,他建筑了昭陵,气势雄伟宏大,还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广泛印刷了长孙皇后编写的《女则》一书,后成为后宫中人的行为准则。
香魂已逝,唐太宗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敬重和怀念。
极致的繁华之后,格外寂寥,长孙皇后一生短暂,却活成了唐太宗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此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才是他唯一的妻。
史书中评价长孙皇后“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她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大唐贤后,更是历代皇后的楷模。
从13岁嫁给李世民,她活着的时候,是他的爱妻,去世后,也带走了唐太宗余生所有的思念。
他们的婚姻,既有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也有荣登大宝的无上荣宠,既有似水流年里的相依相守,也有阴阳相隔的无尽相思,令人艳羡,令人赞叹。
从少年夫妻到贤惠帝后,从百废待兴到贞观之治,俩人柔韧坚强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