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人浏览 2024-05-20 18:24:09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先秦建元二年,西北荒原黄土漫天。狂风,矗烟,一切都是大开大合,气息直白而热烈。一个黑夜刚刚过去,朝阳初升,金红色的光铺撒开来。阳光爬在长枪飘动的红缨上,爬在胡杨叶稍点晕开的翠绿上,爬在每夜枕戈待旦时瑟缩藏起的乡情上,最后,爬进了叮咚作响的石窟中。
石窟在一双双布满信仰的手中诞生。它懵懂地看着人们在石壁上的刻出一尊尊宝相庄严的佛陀,虔诚地向其喃喃自语,祈求现世安稳和来世福报。后来,窟顶也被匠人们一寸寸描绘上了体态圆润、身着大巾的佛像。神佛于高处俯瞰众生,平静地注视着最初的信徒们最终归于黄土。
石窟看着朔风卷着黄土飒飒而去,在风中有僧人牵着马在茫茫沙海中渐行渐远,还有更多的匠人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吟喃声中风尘仆仆奔赴而来。
石窟上的壁画逐渐变得艳丽丰厚,飞天或手持琵琶,或吹奏长笛,天花旋转,潇洒轻盈,无比曼妙。时间绵延,素手芙蓉,霓裳广带,厚重的色彩又慢慢回归于淡雅轻薄,满眸微笑渐渐平静。飞天神态庄严肃穆,宛若天人共悲。
石窟在西北荒原上见证了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盛世开启,又见证了它“今日山城对垂泪“的黯然衰落。
景佑二年,西北外贼扰乱,人如漂泊浮萍,从远方逃来,又向远方逃去。动荡中,石窟恍惚看见有一名举人在同其他僧人一齐搬运佛经,并且提笔抄写了一篇经文,在末尾写下——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随后,这卷经文与其他经卷一起,被僧人安置在了石窟中。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动荡稍安,石窟又觉得,这似乎不过是它瞌睡时做的一场梦罢了。
月光洒下,石窟上映出来一个披着长袍的身影。那是一个远游道士。他点着一豆灯火,伏案沉思。这一封信要寄给谁?他盯着信上的字有些茫然失措。他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修葺石窟,挖掘出四万余经卷法器。可是当他四处奔走投信,恳求官员老爷派人来保护这些文物时,却没有得到一处回音。道士独自守着这些文物,心情早已经从刚刚发现时的雀跃激动变得惴惴不安。最后,他斗胆将信寄给了京城清宫的老佛爷。然而风雨飘摇的大清皇族,自是不会在意这等“小事”。这封信又是徒劳无功。
七年后,一个名为斯坦因的外国人来到石窟,用玄奘精神撬开了道士的心门。一卷卷的经文,就这样从石窟中离开,颠沛流离。道士无措地站在石窟下目送装载着经文的车队远去,脸色苍白。他只是一个卑微渺小的道士,最后却常住于佛家圣地,为它奔劳半生,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石窟看着道士日复一日的沉默寡言,最后也归于了黄土。他的徒弟就墓起塔,上面插了一块阴刻木碑。
一千年的光阴盛大又渺小,兴衰枯荣,繁华沧桑,几经流转,最终都归于历史尘埃,然而它又努力的用尘土拼凑出了一朵朵细小的花儿。余秋雨先生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