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知识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一生从事反清事业的顾炎武,为何会成为清朝学术的开山之祖?

648人浏览   2024-05-20 17:24:11

顾炎武,字忠清,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朝灭亡后,他辗转全国各地,从事反清运动,一生拒绝仕清,成为当时最有骨气的文人之一。然而,一生反清的顾炎武却最终成为清朝学术的“开山之祖”,他的“经世致用”成为清代学术的思想内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613年,顾炎武出生。14岁时,他和同窗归庄成莫逆之交。18岁时,两人到南京参加考试,一起加入了复社。两人虽然才华横溢,“博学于文”,但是却屡试不中。从27岁开始,他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转而学习地方志,从中了解农田、水利、矿产、交通以及地理沿革方面的知识,这为后来《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认为,明朝学术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士人崇尚空谈,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后,社会上的空谈之风就十分盛行,和魏晋南北朝十分相似。魏晋南北朝盛行玄学清谈,明朝盛行儒学的空谈。而顾炎武以身作则,决定要对学术进行拨乱反正。

顾炎武认为,学术应该要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意义。他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认为,从宋明理学产生以来,士人们就醉心于训诂之学,不会被社会产生任何意义。顾炎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优良传统,将“经世致用”作为学术活动的指导思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投身于南明朝廷,写出了“乙酉四论”,力图纠正明朝的种种弊政,挽救南明王朝。然而,南明很快就崩溃了,顾炎武又和归庄一起投笔从戎,加入了反清的事业中。清军进攻昆山时,顾炎武的家人遭到了杀害,只有顾炎武幸免。此后,顾炎武又加入了隆武政权等抗清活动。

顾炎武

1650年,顾炎武对抗清运动彻底失望,于是选择剃发、归隐、著书立说。他和黄宗羲一样,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顾炎武总结出了明朝灭亡的两大原因:一是明朝亡于空谈;二是明朝亡于士大夫无耻。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眼见大量的明朝士大夫不顾礼义廉耻地投降清朝,弃民族大义于不顾,心中非常悲痛。

同时,顾炎武当时也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顾炎武认为,国家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国家,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王朝。保卫国家,那是君臣的事情,和百姓无关。但是如果国君虐害人民,使得民不聊生,那就是亡天下了。另外,如果外族入侵,要毁灭华夏文明,那也是亡天下。拯救天下,那是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这句话被后来的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顾炎武身边的好友后来都逐渐投归了清朝,但是顾炎武依然坚持气节,他虽然剃了头,但是从未想过仕清。康熙皇帝对这位骨子里就反清的仁人志士却非常宽容,他多次请顾炎武出山,让他参与修《明史》等文化工作。顾炎武的态度很坚决,拒绝。

他将自己的家产变卖,然后到周游北方,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在这个期间,顾炎武不断改姓换名,交了不少了友人,当然也播下了许多风情的种子。最惨的是这些种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竟然是鼎鼎有名的顾炎武。

然而,就在考察北方的过程中,顾炎武的心态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周游北方的过程中,发现北方稳定,经济恢复,吏治也远远好于明朝;同时也认识到清朝入关并未摧毁华夏文明,而是继续推动华夏文化的发展。看到这些现象,顾炎武也在反思自己传统的“华夷”思想。

开始的时候,顾炎武认为“夷狄”并非中国的民族,属于外族,因此认为清朝入关属于“亡天下”。但是后来,他认识到夷狄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认识到了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优势,心中的“华夷之防”逐渐松弛。

顾炎武的“华夷之防”观念是和“亡天下”的思想紧密结合的,顾炎武以前认为清朝入关就一定会毁灭汉文化。但是后来发现清朝除了“剃发易服”这种表面上的形式外,其他都是在继承、发展汉文化,例如崇尚儒学、开科举,实行仁政。在这样的情况下,顾炎武坚持“不仕二姓”,但是公开和清朝官员交流,并且四处讲学。

顾炎武虽然不仕清朝,但是清朝官方却非常认可顾炎武。清朝初期的学者,基本是认同顾炎武是当时最杰出的学者。乾隆时期的《四库提要总目》对顾炎武的评价是“博极群书,精於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清朝对学术还是比较宽容的。

明末清初三大家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也的确对清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顾炎武倡导“明道救世”“经世致用”,一举扭转了明朝的空谈之风,使得学术活动变得更加务实。当然,学术风气的转变不是顾炎武一个人的功劳,是当时学者的共鸣,如黄宗羲也同样批判明朝学术的空洞无用。不过,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顾炎武。随后的200年,中国学术都以“经世致用”为根本,这种思想还一直影响到了现在,也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