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知识

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 ?唐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何发展?含嘉仓的发掘说明了什么?

986人浏览   2024-05-15 10:39:01

唐朝前期,由于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曲辕犁和筒车就是当时新出现的生产工具。


“曲辕型,又叫“江东犁”。根据陆龟蒙(唐末人) 写的《来耜经》一书记载,曲辕型由十一个部件构成。同以前的步犁相比较,曲辕犁有三处重大改进:直辕改成了曲辕;增装了犁评,增装了犁壁。曲辕比直辕灵活,更便于操作。

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入地浅,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需要。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型前进的阻力,提高耕地速度。曲辕犁是唐朝农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的一个标志。它的使用始于何时还难以断定。不过,陆龟蒙所见的曲辕型已经定型,表明它的出现应早于唐朝末年。

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器具也有新的进步。早就有的桔槔(jiegao洁高)和糖轳,唐朝时 使用更加普通,东汉三国时期出现的翻车,唐朝时继续得到推广。此外,唐朝又出现了新的灌派工具,叫做简车。筒车的形制随处而异,种类颜多。四川地区的简车,形状象纺车,用细竹制成,车上绋着竹筒,旋转时,竹筒在低处舀水,至高处污水。杜南的 《春水»一诗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 园”。所谓“连筒”就是指这种竹筒筒车。还有一种木桶简车:水车上许多木桶相连结,人用脚踏或用手车挽,使水车转动,木桶连续将井水取至地面灌田。据《太平广记》一书记载,唐初人邓 玄 挺曾在一所寺 庙的菜园里,看到一部木桶水车立于井上。这表明木桶式筒车至迟在唐初已经有了。以上两种筒车的漎溉功效远远超过桔檸和辘轮,也比翻车的功效高。

但它们的缺点是转动起来烦炎人力。于是在一些水流湍急的地方又出现一种水转筒车,完全利用水流冲激的力量,使筒车自行转动,引水灌田。元朝王祯的《农书》介绍水转筒车说:“水激轮转,众筒完水,次第下倾于 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正是唐朝时已在使用的那种筒车。

洛阳含嘉仓是一座隋唐时期的大型粮 仓。1971年以后对含嘉仓的发掘,为唐朝农业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证据。唐朝前期,由于关中地狭人稠,朝廷所需的粮食物资,主要靠农业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河北平原和江淮流域供给。这些地区距长安都较远,粮食西来要靠漕运。朝廷当时规定•洛阳以东地区的租米,经江、淮、运河、黄河,先运到含嘉仓集中,然后陆运至陕州,再经黄河、渭水漕运到长安。因此,洛阳的含嘉仓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据历史记载,749 年(天宝八年)全 国主要粮仓共储粮一千二百六十多万石,仅含嘉仓即有五百八十多万石,约占二分之一,可见含嘉仓在唐朝官仓中的重要地位。经近年发掘查明,含嘉仓城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侧,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粮窖口径大的18.5米,小的8米,最深的距地表约12米。其大窖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等于六十公斤以上)小容可藏粮数千石。史书所说全仓储粮五、六百万石是可信的。唐粮仓储纳粮食时,要把储粮时间、品种、数量、受领粮食的官员姓名刻在一块砖上,叫“刻铭砖”。这种砖在仓城遗址中发现十多块。铭砖上记载的官员名称有仓史、丞、令等文官,还有押仓使等武官,可知唐朝廷不仅在含嘉仓设有管理机构,而且驻有军队。铭砖还记载所储粮食的来源,有来自南方苏州、楚州(今江苏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的稻米,也有来自北方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翼州(今河北冀县)、邢州(今河北邢台)、德州(今山东陵县)、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等地的粟谷,都是作为丁租征收来的。由铭砖上的调露、天投、长寿、万岁通天、圣历等一年号,可知在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含嘉仓的储纳较多。在含嘉仓的 160 号粮窖中,还发现了已经炭化的五十万厅谷子,它相当于唐朝两千五百个农民一年的租粮,而整个含嘉仓近六百万石的最高储额,则相当于唐朝三百万农民一年的租粮。这些数宇生动地说明:唐朝经济的繁荣正是来自对农民血汗的榨取。

含嘉仓发掘还使我们了解到唐朝粮窖的形制特点。这里的粮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窖是这样建造的。先从地面向下拉成士窖,将窖底夯实,用火烧硬,铺一层灰渣防潮,再在窖底铺设木板和草,草上铺席,窖壁也镶砌木板。然后分层雄放粮食,每层用席隔开。粮窖装满以后,窖口覆一层 40-60 厘米厚的谷糠,盖上席子,用士密封。这种地窖储粮,既可避火防虫,又能抗腐防盗,优点甚多。据记载,唐朝时谷子可藏九年,稻米可藏五年。160 号 窖内的谷子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颗粒至今可辨。据化验,这些炭化谷粒中,有机物仍占百分之五十点八。含嘉仓的结构特点和规模,表明我国劳动人民在唐朝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储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