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人浏览 2024-05-26 17:35:52
被毛泽东认可的历史人物,算不上少也算不上多,但毛主席对贾谊的心态却是介于好与不好之间,十分复杂。
一方面毛泽东认可贾谊的才华,他说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另一方面毛主席对于贾谊也非常痛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毛主席的《七绝贾谊》一诗中,这种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00 西汉风云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皇帝,他早年只是秦朝治理下的一个泗水亭长,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才扯起了起义的大旗,那年他已经四十多岁。
有人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上天选择了他,也有人说他天生就带有帝王之相。
但是在我看来,刘邦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身边有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人才。
也许是得到了祖先的眷顾,西汉自建国以来就人才不断,文有陈平、陆贾、晁错,武有周勃、李广、周亚夫,这些人无论最终结局如何,都是曾经深受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为汉初内政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些人才当中,唯独有一个人例外,他才华横溢却在仕途上举步维艰,一向以宽和仁慈著称的汉文帝对他也是不冷不热,他被一贬再贬,最终于三十三岁在梁国抑郁而终。
他就是汉文帝时代的大才子——贾谊。
贾谊画像
01 精彩的人生开篇
贾谊是洛阳人,洛阳从商朝开始就是王都周边的重要城市,即使后来经过不断的变迁也仍然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些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贾谊在这种"文化之都"中成长,从小就饱读儒家经典,才学和韬略都远远超过普通学子。
贾谊少年时还曾跟随张苍学习,张苍不仅是从汉高祖时就南征北战的勇士,而且还是一个精通音律、天文历法等方面的饱学之士。
在张苍的教导下,贾谊的才华更加出众,十八岁就被河南郡吴公守招为门生,成了河南郡"自带明星光环"的公众人物。
然而张苍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贾谊,却唯独忘了告诉他要如何为人处世。
贾谊在后来受到汉文帝征辟时不过二十一岁,他就像一个刚刚走出名校大门的毕业生,虽然拥有满腹经纶,却不懂得如何与社会相处。
任职之初,这种潜在的危机还没有明确表现出来。而且他的很多建议都是有道理的,对后来的汉景帝、汉武帝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贾谊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认同的,他同时还看到了阻碍大一统国家进程的"绊脚石",那就是各国的刘姓封王。
贾谊提出:要想让他们不再造反,只有不断削弱他们的封地,把每一个国王的封地都给他的子孙后代分一块,这样土地越分越少,诸侯王的力量越来越弱,他们的后代却依然要对朝廷的"恩赐"感恩戴德。
但是汉文帝对此没有明确的态度,这个办法也没有实施过。
直到汉景帝时期因为削藩不当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继位后感觉必须要限制诸侯王的力量,才颁布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做法与贾谊提出来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汉武帝不过是把理论变成了实践。
汉文帝影视形象
除了提出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解决方法,贾谊也非常重视儒家传统中的"礼",他提倡用礼法教育万民,制定礼仪规范来约束朝臣行为举止,君主对臣下彬彬有礼,臣下待君主如圣贤帝王,这样就能实现儒家士子"君安臣乐、国泰民安"的理想。
贾谊还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写了《论积贮疏》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汉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下诏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
贾谊此时的仕途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因为他在实际为官过程中的恃才傲物和建议提出的不合时宜,已经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汉初疆域图
02 悲剧的人生
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为人处世这门功课上却是不及格的,他的低情商和为人处世"一根筋"的做法,把皇帝和大臣们通通都得罪了。
贾谊是文人出身,对于朝廷中像灌婴、周勃这样的武士出身的老臣没有好感,还经常抨击他们不懂朝政。
这些老臣从刘邦打天下时就鞍马劳顿,不知道替皇帝挡了多少明枪暗箭。从汉惠帝、吕后到汉文帝,每一个执政者对他们都是恭恭敬敬,如果没有他们,又怎么会有汉家天下呢?
到了贾谊这里,他却随意评论这些老臣,这让朝中的其他人也对贾谊非常不满。何况这些武将平时也没有刻意刁难他,贾谊的言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显得莫名其妙而且引人厌恶。
贾谊不仅看不起武将,也看不起汉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邓通因为忠诚深受汉文帝信任,有一次汉文帝得了痈疮,邓通就日夜不停地为他吸吮患处,直到痊愈。
贾谊却公开宣称邓通是佞臣,不屑于与他为伍。于是不仅邓通讨厌他,汉文帝也对他很反感。在群臣和邓通的共同抨击下,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
远离了京城政治中心,贾谊却仍然没有因此而改变。
周勃
在周勃和灌婴这些武将都相继去世后,朝廷中反对贾谊的呼声逐渐少了,于是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国召回了长安。
虽然历经坎坷,贾谊却仍然坚定自己的所思所想没有任何错误,颇有点“归来仍是少年”的意思。
他回到长安后就立马对汉文帝提出了两个计划。
第一个计划是出兵匈奴,彻底把边境隐患扫除。
为了证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贾谊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作战方案,在汉文帝面前进行演讲,听起来似乎每一条都很有道理。
但是贾谊是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儒生,他的这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计划在将军们看来,与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汉朝有能力与匈奴一战,何必要等到贾谊提出策略之时?匈奴横刀立马的骑兵不是等闲之辈,汉朝的实力也不足以消灭匈奴。
贾谊的建议只能是一种理想,以后可能会实现,但在汉文帝时期就只能是理想。
匈奴骑兵
第二个计划依然是削弱刘姓诸侯王的力量,不断的分割他们的土地来加强中央集权。
汉文帝对此态度并不明显,然而贾谊却一直抓住这件事情不放。
当时淮南王刘长对汉文帝继位非常恼怒,认为他在"诸吕之乱"中没有功劳,却要坐享其成,最终气不过选择起兵造反,但是刘长头脑简单又师出无名,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
之后的事情出乎汉文帝的预料。刘长天生性情孤傲,在被发配到蜀郡的路上绝食自尽,还留下了诗歌痛斥汉文帝残杀手足,汉文帝对此十分愧疚,只好把刘长的儿子们封侯来表示歉意。
贾谊却一再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却并不符合汉文帝的心情,时机也很不得当,汉文帝对他的建议感到心烦意乱,命令他即刻去梁国,辅佐梁王刘揖。
淮南王刘长
梁王刘揖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国王,他和汉文帝当年做代王时有着同样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在贾谊的教导下当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国王。
贾谊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梁王,尤其是礼法治国的思想更让梁王感慨颇深,发誓要有一番作为。但是梁王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就因为一次意外的坠马而死。
贾谊因此悲痛欲绝,一度生命垂危。
汉文帝为了让贾谊能够振作起来,让自己的小儿子刘武去继任梁王。
贾谊在把自己的才能倾囊相授给刘武之后,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不久,他就因为思念前梁王忧思成疾,三十三岁就与世长辞。
贾谊辅佐梁王
03 结语
贾谊本来拥有一个别人都无法企及的"人生起跑线",却因为自己的恃才傲物和不会转圜的处事方法而走了很多弯路,也因自己心里承受能力太差,让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却也敌不过现实的冰冷。
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最终就这样英年早逝,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